婚姻,的人,的是,花朵,在一

提問: 生活 問題補充: 我35歲,男,未婚。我經常在想人為什么非要結婚才在大眾面前像個正常人?有誰能告訴我,人不結婚也可以擁有幸福的生活?最好是一直在單身生活得人來回答,如果您單身,而且還生活到50歲了更好。 医师解答: 人為什么要結婚?據《圣經》說,人最初是一個整體,后來上帝將人分成了兩半,一半叫男,一半叫女。柏拉圖說:“人到世上就是為了尋找另一半。”如果說《圣經》和柏拉圖正確的話,那么人之所以要結婚,要彼此進入對方,要急切地合二為一完全是出于神的意志,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。 關于婚姻自古以來人們就有許多說法:如影隨形、舉案齊眉、相敬如賓、相濡以沫、風雨同舟、白頭偕老等等。當然這些都是美好的祝愿,不見得就符合實際情況。你譬如:為什么結婚時人們總喜歡說白頭偕老。那是因為現實中有許多夫妻并不能做到白頭偕老。“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”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理想,是一種期盼。在現存的有關婚姻的各種論述中最經典的莫過于錢中書先生的“圍城”一說,外面的人想進去,里面的人想出來。我一直很納悶錢先生是如何得出這個高論的。據說他們夫婦可是相敬如賓。 作家周國平在一篇文章中寫到“男人因疲憊而結婚,女人因好奇而結婚。”這話雖說含有戲虐的成分,但不無道理。那就是:人之所以要結婚是出于孤獨。人的一生是一次探險,無疑是需要一個人結伴同行的。人生原本就充滿了未知和苦難,而個體的人在塵世中又是那樣的孤獨、無助和脆弱。婚姻縱有千般的不好,但它至少是兩個人來與世界周旋。婚姻是什么?婚姻就是一根繩。它將茫茫紅塵中原本兩個素不相識的男女捆在一起同呼吸、共命運。 調查顯示,中國人的婚姻,75%是湊合著過下去,20%是還行,只有5%的人認為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。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,大凡結婚的人沒有一個會說自己是幸福的。相反不幸的倒有很多。為什么會這樣呢?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性,是肉體生活,遵循的是快樂的原則;愛情,是精神生活,遵循的是理想的原則;婚姻,是社會生活,遵循的是現實的原則。婚姻的麻煩就在于它要將性的快樂、愛情的浪漫以及世俗生活的瑣碎統一在一起。試想,在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、鍋碗瓢盆中又有幾人能做到始終浪漫。婚姻永遠無法象愛情那樣給我們一種刻骨銘心的幸福,她只是像春雨,慢慢的滲透,慢慢的滋潤,讓我們的心靈永不干涸。說的再直白些,婚姻其實就是兩個人一起過日子。如此而已。或許正是因為人們對婚姻的期望太好了,所以才會失落。許多人他壓根就不知道,選擇婚姻,就是在選擇穩定的同時,選擇了限制;選擇婚姻,就是在選擇溫馨的同時,選擇了瑣碎;選擇婚姻,也就是在選擇幸福的同時,選擇了責任。現實中那些失敗的、不幸的婚姻不是缺少愛情,而是缺少繼續過下去的勇氣;不是愛情的變質,而是親情的殆盡;不是生活中有太多的艱難困苦,而是缺少艱難困苦;不是覺得生活不滿足,而是太過于滿足。我總覺得,婚姻作為家庭和社會的一個組成模式,它更多的或許是一種理性,是一種寬容。 法國的泰恩在《生活與意見》一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:“互相研究了三周,相愛了三個月,吵了三年,彼此忍耐了三十年──然后,輪到孩子們來重復同樣的事,這叫做結婚。”英國的奧斯本說過:“美滿的婚姻的前提是,各自努力去滿足對方的需要,但是完全滿足是不可能的,因此應該學會明智地承認現實。”同樣西方的另外一位哲人也說“美好的婚姻是由視而不見的妻子和充而不聞的丈夫組成。” 曾經在報上看到過一對夫妻相處的“九條原則”,覺得很有指導意義,現抄錄如下:第一條準則:任何時候都不要互相埋怨。第二條準則:不要企圖改造對方。第三條準則:不要互相指責對方,尤其有外人在場的時候。第四條準則:夫妻應當學會相互器重。第五條準則:彼此關心,同時給對方留有單獨的時間和空間。第六條準則:要有禮貌,禮貌也是尊重對方的表現。第七條準則:少看電視,多交流。第八條準則:只記住美好的東西。第九條準則:注意自己和親人的健康。 情感著名學者張中行先生生前在談到婚姻時曾說,婚姻可以分為四類:可意、可過、可忍、不可忍。若依此,你的婚姻又是怎樣的一類呢? 愛情似花果,結婚便是它的果實。植物界的法則是,果實與花不能兩全,一旦結果,花朵就消失了。由此類比的話,一旦結婚,愛情就消失了。有沒有兩全之策呢?有的,簡單極了,只需改變一下比喻的句法:未結婚的愛情如同未結果的花朵的美,而結了婚的愛情則如同花已謝的果實的美。是的,果實與花朵不能兩全,果實不具備花朵那種絢爛的美,但果實有果實的美,只要它是一顆飽滿的果實,只要你善于欣賞它。植物不會為花落傷心。人是太復雜了,他在結果以后仍然緬懷花朵,并且用花朵的審美標準批判果實,終于使果實患病而失去了屬于它的那一種美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nela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